歡迎來到現代與經典,讓教育人生更絢麗!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第31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在蘇州灣實驗小學和東太湖實驗小學順利舉行。
本次數學研討會邀請到了16位著名專家學者,他們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小學數學老師們帶來了內容豐富,講解精湛的報告。參會老師們近距離聆聽了專家的示范指導,滿載而歸。這次觀摩研討會是全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次創舉,是全國小學數學老師學習、研討的一次盛會。會議期間,可謂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獨特,收獲頗為豐厚。
▲蘇州灣實驗小學會場
▲東太湖實驗小學會場
▲蘇州灣會場主持人: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郝勤秀老師
▲東太湖會場主持人:陳宗義老師、劉濤老師(由上至下)
5月14日上午
鄭毓信
數學教學應當幫助學生學會“長時間思考”,這不僅因為“快思”和“慢想”都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還因為“快思”作為日常思維的主要形式,有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容易造成若干規律性的錯誤,從而需要通過“慢思”予以補救和改進。鄭老師主張老師應為學生的長時間思考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應當表現出更大的耐心,引導學生更仔細、更深入地思考。教師不要太聰明,即教學中不應過快地由特殊上升到一般,而應保證學生具有充分的體驗。更為廣泛地說,這直接關系到這樣一個論題:整體性“課堂文化”的創設。
▲鄭毓信老師作報告
羅鳴亮
羅老師利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展現了一堂獨具魅力的課堂。他通過展示淘氣同學的一種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法,讓孩子們通過說理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困惑和問題,創設能促進學生向表達、敢表達、會表達的空間和平臺,不斷制造認知的沖突,從而引出“踢十法”這種算法,也引發出孩子們的更進一步的想法:三位數乘兩位數可以用“踢十法”嗎?在整節課中,羅老師都能做用心傾聽的參與者,從而成就了學生有深度的辨析、質疑、修正。
▲羅鳴亮老師執教觀摩課
徐 斌
這是一堂滿滿的計算方法探討課。整節課上,徐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試商,一起調商,什么情況下可以用四舍法試商,什么情況下可以用五入法試商,什么情況下應把商調小,什么情況下應把商調大,什么情況下應調兩次,一組一組的例題,一次一次的探討,一次一次的總結歸納,枯燥的計算練習課,在徐老師的導演下變得豐富飽滿,趣味多多!徐老師展示了“三無課堂”即無情景、無課件、無教案,樸實、真實、扎實地體現計算教學的基本策略的教學特色,使觀摩教師從回歸本真的課堂教學中看到了算理理解、運算能力核心概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徐斌老師執教觀摩課
5月14日下午
張菊榮
張老師在報告中提出時代需要怎樣的人,民族需要怎樣的人,這是所有教育者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培養目標是學校教育的元問題,是課程與教學的頂層問題,是教師工作的方向與指南。結合學校實際,如何校本化地回答“培養目標”問題,非常必要且緊迫。在此背景下,張老師提出造就新時代“積極生長者”的培養目標,并圍繞培養目標改進課程與教學。
▲張菊榮老師作報告
賁友林
賁老師從一開始就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研究、發現,在錯誤中啟發,在探索中總結,在總結中拓展,讓學生寫、講、探,做了課堂的主人。他智慧引導孩子認識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和性質。孩子們在不斷探索中也掌握了他們的性質,在化錯的過程中達到了思維的生長。這堂課真正做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完全全地留給學生,允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然后師生一起糾錯,最后學生很愉快很輕松地掌握了新知。
▲賁友林老師執教觀摩課
孫建平
孫老師根據學生的愛玩,好玩,好奇心強的特點靈活地為學生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趣味的數學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有趣的猜測活動中產生興趣,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并在參與和體驗中驗證了猜測的過程,親自感受和體驗了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學生通過摸球游戲、摸牌游戲和抽獎轉盤知道了“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概念。孫老師在教學中注重運用生活實例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使學生逐步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很好地激活學生思維。
▲孫建平老師執教觀摩課
強震球
強老師的課一如既往的有趣,充滿激情。體積單位是以學生認識體積的含義和體積守恒性為基礎,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強老師通過充分地研讀教材,用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體積單位的概念,在實踐中領悟體積單位的意義,進而詮釋了體積單位概念的構建過程。學生通過操作后進行思考,由淺入深,循序善誘,總結出體積單位的概念。強老師善于啟發學生思考,課堂節奏張弛有度,氛圍輕松活躍,適合教師學習。
▲強震球老師執教觀摩課
5月15日上午
俞正強
俞老師的課從面在哪里、面的特征以及面的屬性三個方面來進行教學,讓學生一步步探索面的本質。整堂課學生一直在思考,自由發表意見,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能接受別人的看法,也能對于不同看法進行辯駁。在看似聊天,看似談論的過程中,俞老師層層深入,引導孩子深入思考、思想碰撞,通過幾次不同層次靈魂拷問:“此時此刻你心有何感”幫助孩子得到知識的升華。
▲俞正強老師執教觀摩課
林 俊
林老師引導學生深刻觀察剖析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通過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比描一描,用尺量一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發現、探索圓柱和圓錐的本質特征。再通過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旋轉分別可以得到圓柱和圓錐,讓學生感受面動成體。最后林老師溝通了平面圖形可以通過旋轉變化為立體圖形,讓學生感受到;“原來知識是可以這樣聯系起來的!闭n堂氛圍輕松活潑,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逐漸深入,逐漸接近概念的本質和內涵。
▲林俊老師執教觀摩課
黃愛華
不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上課前,黃老師首先和學生討論了整理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要多多回味挖掘之前學過的知識,敢于提問題。提出了:要整理也要明理。復習課不僅是就只是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關鍵是要把平時相對獨立的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的方式串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這個過程就是要大家明白數學的本質和聯系。
▲黃愛華老師執教觀摩課
5月15日下午
徐長青
徐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教學環節清晰,讓學生在親歷觀察、推理、猜想、驗證、找規律的過程中,利用學過的角度測量、圖形拆分等相關知識來對四邊形進行求和,從而探索出了各種求多邊形內角和的方法。徐老師以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演繹出精心的教學設計,將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在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的活動中表現了出來,讓參會老師們受益匪淺。
▲徐長青老師執教觀摩課
周衛東
周老師首先調查學生在生活中哪里見過倍?然后讓學生用“倍”來表示黃花和藍花的朵數,讓學生進行倍的初步認知,接著又讓孩子們動手擺一擺的活動加深對“倍”的概念,最后在猜猜的環節中讓學生掌握“倍”。整節活動中周老師逐步抽絲剝繭,在多次“變與不變",“同與不同”比較中,在變戲法的游戲中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豐富對倍的意義的認識。也讓老師們明白在準確厘清概念的本質特征后,應該朝向概念的全貌、圍繞“兩個量的比較”展開,很好地引導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周衛東老師執教觀摩課
張冬梅
課堂生動活潑,張老師讓學生通過操作長方形紙片來進一步理解1米、1/10米,0.1米之間的關系,激發了小學生的好奇心,體驗數學發現的樂趣。每當孩子在回答問題說出一定的關鍵詞時,張老師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有針對性的評價。這也在無形的引導其余孩子們,回答問題要學會用專業的數學語言和表達完整。 張老師極具親和力的語言,成為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的潤滑劑,促使整節課師生配合默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聽課的老師,都如沐春風。
▲張冬梅老師執教觀摩課
5月16日上午
李 新
李老師用飽滿的情感,生動的直觀材料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了觀察、操作、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征的發現都是由學生研究、思考、歸納概括出來的,老師僅僅是設疑激疑,指點思路,引導思考,使整節課都在啟發、探素中進行。李老師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中,突出引導學生充分參與量、拼、看、想、推、講等活動,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各方面都有機會得到發展。
▲李新老師執教觀摩課
劉 松
劉老師創造出來的寬松和諧的氛圍、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學生進行平等自然的交流,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思。他將游戲與課堂很好的融為一體,將數學核心素養的理念深深植入每個孩子的心間。學生們從“份--倍--分數--比”的推進過程中,明確比既能表示一種關系還是一把看不見的度量尺。敏銳的數學視角,深入的知識挖掘,恰到好處的知識點撥,讓課堂充滿了真情和靈動,彰顯了劉老師獨特的人格魅力。
▲劉松老師執教觀摩課
劉德武
劉老師的課都是基于頂層設計,充分體現了知識性、思維性和趣味性。他以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為主要手段,用親切幽默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整節課學生的笑聲不絕于耳;層層啟發,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將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數學思維的發散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精彩的課堂與教學藝術,帶給在座師生耳目一新的全新享受。
▲劉德武老師執教觀摩課
每一張笑臉,背后都有一張流淚的臉每一個大聲說話的人,背后都有難言的心聲。每一次成功都經歷過矛盾抉擇掙扎每一次接受喝彩掌聲。我們看到的是大師們舞臺上精彩的展現,看不見的是大師們背后的鉆研,閱讀,深思!踏雪無痕,育人有心!愿所有的老師都帶著期待和希望,繼續前行。
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在線訂購光盤或U盤
點擊下方播放按鈕,可觀看本次活動光盤片段
歡迎訂購活動光盤,拔打免費客服電話4006240006辦理
點擊播放按鈕,可觀看本次活動光盤片段
歡迎訂購活動光盤,拔打免費客服電話4006240006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