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現代與經典,讓教育人生更絢麗!
印證,言語生長的秘鑰
——觀第25屆現代與經典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有感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泊湖中心學校 魯林紅
豐富的素材積累,規范的言語表達,是驗證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在現階段,“語用”極端泛濫,語文課堂上的很多言語實踐,純粹成了為“用”而“用”,學生不知道課文為何這樣表達,而不那樣表達,更無法從中吸取規范的言語表達形式。
在本次的現代與經典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名師所展示的課例,為我們呈現了頗有成效的探討范式:
在試誤中印證文本結構
“從已知到已知”的淺層次內容分析,對學生的言語生長沒有多大的價值。只有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言語的表達層面來建構,引導學生發現教材文體中特殊的“構思”,才會提升言語規范力。
管建剛老師在執教《孔子游春》時,從文本結構的角度切入:
一、提煉出水是真君子的四個特點:
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二、出示水的十一個特點,從中選四個喜歡的,并替換課文中的四個。
三、從子路、顏回和孔子的志向中,讀出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和善施教化的特點。
四、歸納出“一一對應”的寫作方法。
“水”的特點有很多,除了課文中的四個,還有仁愛、智慧、勇敢、正直、分寸、明察秋毫、大度包容這七個,那為什么課文中只選擇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而不入選剩下的這七個呢?
管老師并沒大而化之、不著根據地讓學生自主研讀,而是以認知水平為生長點,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四個特點,并進行創意替換。但替換是否有合理性呢?管老師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后續進行的“志向” 細讀,學生才發現子路、顏回和孔子的志向里,有“水”的特點,并且這些特點正是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和善施教化。盡管那七個也是“水”所具備的特點,但那些特點在課文里缺乏依托,無法對應。
課堂是一個允許犯錯的地方,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試誤、不斷修正的過程。管老師從寫作本位的角度,以“提煉特點、拓展特點、替換特點、對應特點”的思維路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體驗,在試誤、印證中,發現了文本的結構是前后對應、渾然一體的。從體驗到驗證,文本結構里的“對應”意識,逐漸顯性地呈現了。
在對比中印證文體特色
神話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進行想象性解釋的文體形式。因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缺乏可考的文記筆錄,所以在傳播過程中,故事往往帶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很多老師在教學神話時,僅僅當作普通的故事來教,梳理內容、感悟神話中的人物形象,是基本的操作方式,而對于神話的地域性缺乏體認。孫雙金老師的《盤古開天辟地》,從三個層面進行印證,為學生滲透了相應的地域意識。
一、版本印證。能對文本進行批判性反思,是一種優質的閱讀形態。孫老師引導學生對神話進行質疑,學生發現天地既然是混沌一片,怎么會出現斧子、鑿子呢?而且那時候天地日月都沒有,又怎么會有微光?接著孫老師出示另一個版本的《盤古開天辟地》:
盤古在這只大雞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萬八千年,才醒了過來。這時,他發現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雞蛋里,心里憋悶得慌,渾身像被繩子束縛一樣很難受,又看不見一絲光明,于是,他決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這個大雞蛋。
盤古胳膊一伸,腿腳一蹬,大雞蛋就被撐碎了?墒,他睜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團、混沌難分。盤古急了,掄起拳頭就砸,抬起腳就踢。盤古的胳膊腿腳,又粗又大,像鐵打的一樣。他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萬八千年的混沌黑暗,都被踢打得稀里嘩啦亂動。盤古三晃蕩、兩晃蕩,緊緊纏住盤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離了。輕而清的一部分(陽)便飄動起來,冉冉上升,變成了藍天;而較重的一部分(陰)則漸漸沉降,變成了大地。
將兩個版本進行對照閱讀,可以發現第二個版本里沒有“斧子、鑿子和微光”,盤古只是在“舒展筋骨”中,將“胳膊一伸、腿腳一蹬”,并在“砸”和“踢”中,將天地分開了。很顯然,第二個版本后續的發展更符合“天地一片混沌”的現實處境。
二、語體印證。文言文版的《盤古開天辟地》,為學生呈現了不一樣的語體效應。孫老師將白話文版與古文版照應,讓學生對比閱讀,感知其中的韻味。學生在對比品讀后,體驗到古文有很多對仗的語言形式,同時簡練的表述營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中西印證。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神話,孫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開天辟地》后,再呈現西方的創世神話。學生在兩個國度的創世神話中體驗別樣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更在二者的印證中,發現中國神話語言的具體、生動。
三個層面的版本印證,讓學生體會到遠古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盡管非常質樸,但折射著美好的幻想和期望。第一個印證,在不同的地域神話比讀中,隱含著批判性的閱讀姿態。第二個和第三個印證,在語體和國度的版本互讀中,指向了遠古時代和西方國度不同的思維特點。這種互文性閱讀,鏈接了神話這一文體的語言特色,讓學生在奇特的神話境界里感悟我們老祖宗的思想情愫。
在體驗中印證人物精髓
文本是作者在一定的時間段,對某個事物或場景,產生相應的思考所形成的文字,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質。這種個體性的篇章,本身就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距甚遠,很難深入感同身受。蔣軍晶老師在執教老舍的《馬褲先生》時,與學生一起進入文本的角色,在相應的對話中,去印證人物的品性。
師:面對馬褲先生這30多句“茶房”,茶房會是什么反應呢?現在我就是馬褲先生,你們就是茶房,你們要回應我哦。◣熥x馬褲先生的話,喊茶房做這做那,學生以茶房的身份,回應“馬褲先生”,從學生的回應中,明顯聽得出“茶房”越來越反感“馬褲先生”。)
師:那茶房具體又是怎么回應的?我們來看看。(師與生合作讀。)讀到現在,你覺得哪個地方很夸張呢?
把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嘗試從茶房的角度去體驗馬褲先生這個人物的心理。當學生轉換為茶房時,聽到馬褲先生的一句句“茶房”,明顯得煩躁了。只有親身體驗,學生才能發現文本里的對話語言,表現了人物的微妙心理。
當粗糙的初步體驗與規范的文本表達相遇合,學生在范本的對照下,就能發現規范的言語表達中所滲透的特殊情愫。印證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味到不同的言語表達,傳遞了相應的言語生命力和場合度。相信印證,能為學生的言語生長創造另一種可能。